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新建居民小区大都配有地下车库,居住区地下停车库的规模加大,功能增强,档次提高,给排水设计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本文针对设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住宅;地下车库;给排水设计

  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在高层建筑、城市广场、居住小区的地下,修建一层或多层地下停车库,以解决大量停车的问题势在必行。而地下车库的排列设计至关重要。地下车库的排水主要有:地下车库出入口露天部分汇集的雨水、冲洗车库地面的排水、火灾时室内消火栓和自动喷淋系统的排水及地下卫生间的生活污水等。由于这些废水不能自流排入市政排水管网,须设置排水明沟、地漏、集水坑,以收集废水,设置潜水排污泵提升排出。

1车库雨水的排出
地下车库的雨水主要指暴雨时通过进车坡道进入的雨水,在车库排水设计中尤为重要,笔者曾看到多个地下车库因坡道排水不畅而被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1排水沟的设计
汽车库进车坡道应设置2道或2道以上的排水沟,首先室外地面坡道起点设一道,用来收集室外流向坡道的雨水,积水可直接排至室外雨水井;另在坡道终点处设一道,并在其尽头设置敞开式集水坑和排水泵,积水用水泵排出。
1.2集水坑排水泵的选择
排水泵的流量计算:Q=ψqF式中:ψ为径流系数;q为设计降雨强度(L/S•m2);F为汇水面积(m2),应为车行坡道敞开面积及其侧墙面积之积,F=A+A1/2,其中A为坡道露天面积,A1为坡道侧墙面积。
排水泵的扬程计算:H=Z+h+2式中:Z为雨水管出口标高与集水坑运行最低水位的高差(m);h为水泵进、出口管道水头损失(m);2为出水口的自由水头(m)。
水泵台数不应少于2台,互为备用。水泵的运行由池内水位自动控制。

2车库冲洗废水和消防水的排出
为了保持库内清洁,地面要经常用水冲洗,同时在汽车库发生火灾时应能及时排除消防喷淋水,因此停车库必须设置冲洗废水和消防水的排水系统。对于地下车库,也应设置集水坑和排水泵。排集水坑的容积应先按0.5h~1.0h地面冲洗排水计算,再按5min消防排水量进行校核,取其中大者作为集水坑的最小有效容积。
集水坑的容积应是取其地面冲洗废水量与5min室内消防用水量的最大者。
3集水坑的水位和控制方式
集水坑的水位一般设置3个控制点:低水位(停泵水位)、高水位(启泵水位)和报警水位。低水位按潜水泵间歇运行设计,以选用的潜水泵厂家样本为准;报警水位一般比集水坑进水管渠底低100mm以下,高水位比报警水位低100mm。备用泵应在报警水位处投入运行。排水泵的运行由集水坑的液位自动控制,控制方式有浮球式和液位传感式。

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中危险级Ⅱ级设计。自喷系统设计用水量30L/s,火灾延续时间1h。采用直立型喷头,喷头额定温度为68℃,流量系数为K80,最不利点喷头压力0.1MPa。喷头间距采用3.4m×3.0m长方形布置。喷头的布置还应结合与结构梁的间距并按照《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作调整,当无法满足时,应考虑增加喷头以补偿喷水损失。

5平时给水设计与管道防护
该车库不设卫生盥洗设施,不考虑汽车冲洗水量,仅考虑车库地面冲洗用水,因此,用水定额取2L/(m2•d)。冲洗水龙头的设置和间距既要符合地面冲洗的要求,又要避开那些容易受到碰撞的位置。
6地下车库集水井的设置
对于日趋增多的地下二三层车库的排水,只需在各层地坪设地漏及排水管,排入最底层的地漏或集水井。应强调的是:在排水管上应设置阻火圈,以免火灾的蔓延。
集水井对于车库排水非常重要,多层车层尤其如此,设置时一般应根据车库的外形,合理布局。因此每设一处集水井,将增加潜污泵的数量,增加供配电系统以及自控系统的数量,同时由于集水井的设置,最下一层的结构底板将作挖深处理,在增加造价的同时,亦增加今后的物业治理的工作量及维修费用。

7消防增压系统设计
由于最高用水时,市政管网压力和流量均无法满足消防系统压力、流量的要求,因而消防系统采用临时高压系统,即直接从市政管网中吸水,因而不再设消防水池。消火栓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均采用消防气压给水设备,包括主泵、稳压泵、气压罐的成套设备。其中消火栓系统主泵扬程Hx,m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主泵扬程Hp,m以下式计算:
Hx(Hp)=Z+H1+H2-H3,m
式中:Z——水泵中心处到最不利消火栓栓口的几何高差或水泵中心处到自喷管网最不利喷头的几何高差,m;
H1——管路的沿程和局部水头损失之和,m。
对于自喷系统,除管路沿程、局部水头损失外还应加上湿式报警阀及水流指示器水头损失,取0.07MPa;H2——最不利配水点所需的水压,m;H3——市政管网可利用水压m,按该地区最大用水时水压折算,折算系数取(0.5—0.7)。

  8结语
在满足日益复杂的功能的前提下,要求居住区地下车库的给排水设计既经济台理,又美观实用,使地下车库真正成为居住小区的又一道风景。这种人性化的设计要求将成为未来给排水设计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