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到处都盖起了高楼大厦,伴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高层建筑的供水压力也随之产生,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当下,解决高层建筑的供水压力问题成为关系到人类生产生活、节水节能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将详细分析产生供水压力问题的原因所在,并且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装置;供水压力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平房瓦房逐渐被高层建筑所取代。在房地产业正火热发展的当今时代,抬眼望去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然而与此同时,高层建筑供水系统的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不断地显现出来。这不仅给高层建筑的供水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高层建筑产生供水压力的表现、原因及其解决的措施。 

  1、供水压力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高层建筑中的低楼层,供水配件消耗的水量相对较大、承受的压力相对较高;高层承受压力相对较小,以致很多时候达不到水泵最佳工况点的流量,也就是其额定流量,甚至在用水比较集中的时间段,经常会有断流的现象发生。在用水时往往噪音很大,供水配件也极易损坏,使用寿命一般较短。所以在设计方面,如何合理的将上下各层的卫生装置设备流量控制在额定的范围之内,从而提高高层的供水质量,同时减少低层水量的不必要的消耗,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供水压力存在问题的详细分析 

  2.1水压与流量的关系 

  2.2 实验检测水龙头的流量判断分析 

  2.3 实验检测淋浴器供水系统流量判断分析 

  一些设置在楼层低层的淋浴供水系统,如若不实施减压手段,通常会因为网外压力太高,而使得供给淋浴喷头的实际出水量远远超出原来的计划设计标准,导致大量的浪费。尽管可以使用阀门进行适当的调节,但往往还是会因为太高的压力,依旧难以使每一个淋浴的人都把耗水量准确控制在当初的设计范围之内。在自由水压是5mH2O和8mH2O时,单单对孔眼直径为0.7mm~0.8mm的喷头的出水量进行测验,可以看到出水量是0.22L/S和0.36L/S,这一检测大大超出了原定的0.15L/S,双阀门同时打开时自由水头分别为2.5~4.0mH2O的水流量检测,分别是此二者的1.5倍和2.4倍,而当自由水头设计比测试还要高的时候,浪费则会更大[4]。 

  2.4实验检测浴盆放水时的水流量消耗分析 

  在所有的用水装置设备中,对水流量的消耗浪费最严重的,当属浴盆放水。因为浴盆放水时安装位置最低,通常都在高层建筑的低层,它的流量通常就往往会大幅度的超出额定出水量。因此,在所有的热水系统中,如若还不尽快采取措施排除各方面压力,赶快控制出水流量,那么,装置中的加热设备不但会由于供热不足而不能保证热水的持续供给,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不必要浪费。 

  2.5 其他相关问题综合分析 

  目前,有大部分的调查资料都说明:因为楼层低层水压太高,从而致使大量的出水流量的不必要过度消耗,进而导致很多住宅建筑的真实用水量比原来设计时预算的用水量增加近了25%~30%。实际最高用水量,尤其是在用水高峰时间段内与原设计估算值大大不相符,这定然导致水力的阻力加重,而造成下层大量浪费上层却供水不足的后果。在淡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当下,不管是为了供水需要,还是节水需要,上述这一问题都是应该尽快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 

  3、解决高层建筑供水压力的措施 

  3.1 采用分区域供水的方法 

  高层建筑,应该采用分区域供水的方法,相信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供水不足。依照我国当前的水暖设施的具体情况分析来看,可以给高层建筑的供水系统采取以下划分方式划分区域进行监测控制[5]。(1)办公性的高层建筑标准水压控制在35~45mH2O左右。(2)住宅区、旅馆等高层建筑标准水压控制在:30~40mH2O左右。 

  3.2 相对处于建筑低层应在设备安装上采取措施 

  在相对处于建筑低层的卫生装置设备的分支管道上,安装上水利阻力能够变化的阻流圈。要求这个阻流圈其孔眼直径能够按照想要消除的流量及水压来确定。目前国外有的国家应用的是当水压在50~80mH2O之间变化时,经过的出水流量波动基本平稳。而且这种装置设备不仅安装简单方便,而且较为实用。笔者认为就我国的高层建筑供水压力存在的问题,此种安装方法及设备也可以在我国借鉴性的尝试应用。此外,还可以在低层的卫生设备的分支管道上装置金属阻流圈。该装置配置及运行相对简单,能够组装在供水配件当中。但是,此装置的不利点是它的孔眼直径是固定不能改变的,也就是说,不同的水压下它的流量也会不同。 

  参考文献: 

  [1]姜炜炜.析高层和次高层建筑二次增压供水方案[J].中华民居.2012(08):559. 

  [2]雷华娟.层次分析法在高层建筑供水设备选型中的应用[J].中外建筑,2008(04):173-176. 

  [3]易雁.筑供水方式及节能探讨[J].山西建筑,2008(06):178. 

  [4]康梅,朱莉.变频器使用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74-179. 

  [5]李白先,黄哲.变频器使用技术与维修精要[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变频器容量选择社,2009:15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