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技术规范》—臭氧

  臭氧又名三子氧,分子式为O3,分子量为48.00。

  一、理化特性:

臭氧在常温下为带蓝色的爆炸性气体,有特臭,为已知最强的氧化剂,密度为1.658(空气=1)。臭氧气体经冷处理后可呈液状,其液体密度为1.71,沸点为-112.3℃,在水中溶解度比氧高,但因分压较低,故在平时使用温度与压力下,只能得到每升数毫克的溶液,含臭氧的溶液,温热时会爆炸。臭氧的稳定性极差,在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在270℃高温下可立即转化为氧。1%水溶液在常温大气中半衰期为16分钟,所以臭氧不能像其它工业气体一样可以用瓶贮存,一般为现场生产,立即使用。

  二、杀菌作用:

臭氧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病毒、真菌等,并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臭氧在水中杀菌迅速较氯快。

  三、影响杀菌作用的因素:

   ①PH:用臭氧水溶液消毒时,若PH增高,则所需浓度必须增加。
②湿度:用臭氧熏蒸消毒时,相对湿度高则效果好,低则效果差,对干燥菌体几乎无杀菌作用。
③温度:温度降低有利于臭氧的溶解,可增强其消毒作用,甚至在0℃亦能保持较好的杀菌效果,如水温为4-6℃时,臭氧杀菌用量为100,水温10-21℃时为160,水温36-38℃时则为320,有机物可降低其杀菌作用。

  四、毒性:

       空气中臭氧浓度达0.01-0.02mg/L时即可嗅知:浓度达到1mg/L时,可引起呼吸加速、变、胸闷等症状,在2.5-5mg/L时,可引起脉搏加速,疲倦、头痛,停留1小时可发生肺气肿,以至死亡,作业现场空气中容许的阀限值为0.2mg/m3.

  五、腐蚀性:

       臭氧为强氧化剂,可损坏多种物品,浓度越高对物品损害越重,可使铜片出现绿色锈斑,特别是使橡胶老化,色变暗,弹性降低,以致变脆,断裂,使织物漂白褪色.

  六、稳定性:

       臭氧稳定性极差,常温下即可自行分解为氧,停止发生后,通风30-60分钟后,其浓度与大气水平一样.

  七、使用范围:

        在消毒方面,臭氧的用途主要有以下几种:
1、液体消毒:饮用水、工业生活污水和饮料水的净化消毒.
2、物体表面消毒,饮食用具、理发工具、食品加工用具、衣物、钱币、票券等放密闭箱内消毒. 
3、防腐保存:蔬菜 水果 蛋类 鱼肉类干鲜土特产,水产品加工,贮存和冷藏等.

  八、使用方法:

    1液体消毒:臭氧消毒饮用水时,其用量取决于水质,应由实验确定精确值,比较清洁的水,一般应加臭氧0.5-1mg/L,作用5-10分钟后,水中保持臭氧浓度为0.1-0.5mg/L;对于污染比较严重的饮用水,臭氧用量可增至3-6 mg/L。对污水处理,污水中使用的臭氧浓度为100-200 mg/L,作用30分钟,在多数情况下可杀灭或破坏其中所有微生物及其毒素,并能改善水质。作用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2、消毒空气:对密空间的空气用5-10 mg/ m3浓度的臭氧作用30分钟。

  九、注意事项:

由于臭氧为强氧化剂,对物品损害较大,很少用作熏蒸消毒,规定大气中允许0.2 mg/ m3,故消毒宜在无人条件下进行。

       十、含量测定:

在500ml锥形带塞玻璃瓶中,加入350ml蒸馏水和20ml20%KI溶液,在排气管分流取臭氧气2L通入锥形瓶,再滴5ml浓度为3mol/L的H2SO4溶液,静置5分钟后用0.1000mol/L的Na2S2O3滴定,反应至浅黄色时加1ml0.5%的淀粉指示剂,滴定至无色,计算消耗的量,每毫升mol/l的Na2S2O3溶液相当于48.00mg的O3。
O3浓度(毫克/升)=M×V×48×1000/2×2×100=12MV
式中:M=克分子浓度,,应标定小数点后四位; V=消耗毫升数。
当O3浓度较高时,可以取1升臭氧化气,则计算公式为O3浓度(毫克/升)=24MV。

 空气灭菌消毒技术

臭氧:利用空气或纯氧通过电晕放电法(常用法)或电解法获得。目前常用于污水处理和室内空气净化器,有效灭菌时间为30min左右。一定浓度范围内对人体健康有利,超过一定浓度对人体不利。
紫外线:波长200~300nm,易穿透洁净的水和空气,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灭菌。目前常做成紫外线灭菌灯,现被医院广泛使用于室内净化。有效灭菌时间在2小时以上,同时对人体有副作用。
光触媒:利于光将氧化钛表面激活,产生电子e和正孔。电子将还原空气中的氧,正孔则将氧化并分解表面的吸附物质,实现空气净化、防污、抗菌。目前常用于室外和物体表面抗菌防污处理。
等离子体:利用电晕放电或电场辉光放电将空气中的各成分处理成等离子体,破坏微生物体的微观结构,实现对空气的灭菌消毒。目前有与静电除尘相结合的电离除尘器,常用于室内净化机,应该说目前国内相关产品技术不全。
抗菌剂材料:目前有不少过滤器厂家推出带抑菌剂或抗菌剂的过滤器,从材料上抑制微生物体的繁殖滋生,取到一定的净化效果。有些过滤材料用抗微生物剂处理后具有一定的灭菌消毒效果。如酵素过滤器等。
纳米技术:抗菌能力特强的金属离子,可使其周边产生能灭菌的活性氧,并能渗透到细菌的细胞杀灭细菌,从而起到多重的强灭菌作用。当细菌被杀灭后,金属离子又从细菌尸体游离出来,重复灭菌功能,这也就是它的无可比拟的长效性。目前国内这方面的厂家很多,产品可用于塑料、纤维、橡胶、木材、纸张、涂料、树脂等,其中以塑料、纤维为主。
干热与湿热灭菌虽然都是利用热的作用杀菌,但由于本身的性质与传导介质不同,所以其灭菌的特点亦不一样(表1)。
          表1 干热灭菌与湿热灭菌的比较
QQ截图20160702105244.png  
湿热与干热各有特点,互相很难完全取代,但总的说来,湿热的消毒效果较干热好,所以使用也普遍。湿热较干热消毒效果好的原因有三:①蛋白质在含水多时易变性,含水量多,愈易凝固;②湿热穿透力强,传导快。③蒸汽具有潜热,当蒸汽与被灭菌的物品接触时,可凝结成水而放出潜热,使湿度迅速升高,加强灭菌效果。

湿热利用空气和水蒸汽的作用,导热快,穿透力强,能透入菌体,使菌体胞膜膨胀破裂,原浆流出,受热凝固变性。同时蒸汽具有潜热,能迅速提高灭菌物品的温度,加强灭菌效果。而干热是相对湿度在20%以下的高热,由空气导热,速度较慢,必须提高温度和适当延长消毒时间,才能达到灭菌目的。所以在同一温度条件下湿热较干热灭菌效果好。

切忌乱用紫外线灭菌灯

笔者近日在一些商场见到不少使用紫外线灯的柜台。我问女营业员:“老这么点着行吗?”她说:“这样不着苍蝇。”显然是对紫外线杀菌认识不足。
紫外线照射是物理消毒杀菌的好方法。特别是对空气消毒,简便易行。但它只能杀灭物体表面的细菌和流感病毒。医院里也用它治佝偻病,营养不良、贫血症、卡他性鼻炎、喉炎、气管炎等。但用量不能过大,时间不能过长。要有专人看管。不然也会造成对人体的伤害。临床常遇到紫外线引起的结膜炎,光源性皮炎、光敏性呕吐等等,所以那个商场经常开着紫外线灯是不对的。
紫外线灯一般家庭用15瓦灯管在相对温度60%时照射20分钟即可。一般计算以1立方米1瓦老推算。如果屋大灯小,可以适当延长一点照射时间,但不得超过1小时。

  使用注意三点:一、悬吊灯管时要垂直地面,高度不要超过3米。照射物品:衣服、被褥以1-1。5米为好。二、室内消毒四角不应有物遮挡,灯管应定期除尘。三、厨房、厕所使用时灯管要对准被消毒物,开灯后人员要离开,要定时关灯。

一、辐照消毒灭菌

  γ射线辐照消毒已逐步取代原有的蒸煮法、高温高压灭菌法、药物熏蒸灭菌法,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的灭菌消毒。
辐照消毒灭菌特点:
1、r射线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被处理物可以预先包装成箱,密封,使其成为一种不能透过细菌的包装,这样经过辐射灭菌后,它们的保 质期几乎是无限期的;
2、辐照消毒灭菌不会引起被辐照物的温度的明显升高,是一种冷消毒法,对热敏药药品 是唯一最佳的灭菌方法;
3、灭菌彻底,处理质量能得到保证;处理速度快,处理费用低等。

  加工范围:
手术器械、手术衣、手术帽、口罩等手术用具;注射器,输血器,血浆分离器、血液灌流器、心血导管、负压引流瓶、导尿管、骨髓内针等医疗器械;纱布片、纱布垫、止血纱布、脱脂棉球、产妇卫生巾等各种医用敷料;塑料培养板、加湿器、包装瓶、喷头、樽盖套等医疗用品。r射线辐照灭菌是常温长压下进行的,对于不耐高温的化妆品是最理想的灭菌方法。滑石粉、石母粉、粉底、化妆盒、化妆刷、毛刷、中药面膜、各种膏霜等均适合辐照灭菌。
另外,越来越多的日常用品等亦采用辐照方法灭菌。例如卫生纸、卫生巾、儿童老人病人用纸尿裤、沐浴露等,干花、香包、羽毛饰品、木制工艺品等,畜禽饲料、宠物饲料等。
玻璃、珍珠、宝石等装饰品、工艺艺术品的着色,采用辐射法也显示出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二、食品辐照

  食品辐照就是利用γ射线对食品进行辐照,以抑制发芽,杀虫灭菌,延长货架期和检疾处理等,从而达到保存食品的目的。
经辐照彻底灭菌后的食品是有利健康的安全食品,特别是生猛海鲜、 野生动物带有各种致病细菌,采用辐照消毒将是最彻底消灭各种病毒的有效方法。
食品辐照保鲜的特点:
1、食品辐照消毒过程中不改变食品本身的温度,也不会改变食品本身的味道和营养价值。
2、经过辐照后的蔬菜水果,可以保鲜,延长货架期数月。
3、食品成品可以包装成箱辐照灭菌,避免二次污染,也有利于减少或避免防腐剂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

  加工范围:
脱水蔬菜、调料、汤料、冷冻 水产、粮果、 饼干、腊味、月饼、土豆、大蒜、生姜等。

三、辐射化工

  国内外采用辐射化工方法已成功地开发了许多新 型高分子材料,它们性能优异,广泛应用于耐高温阻燃电线电缆、热收缩管材、耐高温热水管、胶粘剂、轮胎、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
加工范围:
1、辐射交联聚乙烯
2、热收缩材料
3、发泡、吸水性材料
4、高强度医用硅橡胶等
5、聚合物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制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