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污水不同于工业生产所排放的污水,而是人类因维持日常生活水平而排放的污水的总称。它不仅排放数量大、污染种类也特别多,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断对其进行深化与改革。因此,对其污水处理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分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城市生活污水的具体构成情况及危害 

  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分析表明,在种类繁多的城市生活污水中,像脂肪、淀粉、蛋白质这一类的有机物占据了最大的比例。生活污水如果不经过一定的工艺技术处理,直接排放的话,不仅会恶化水体水质,还会最终影响到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二、循环式活性污泥技术的基本概述 

  对循环式活性污泥工艺技术在城市生活废水中的排放环节进行较为详细的认识与研究,是相关工作人员做好污泥排放工作的首要前提。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循环式活性污泥技术的理论概述。从理论上来说,循环式活性污泥技术是在充分结合生物选择器原理的基础之上,利用间歇式反应器的运作状态将泥水分离工作与生物反应过程融合在同一处理池中进行污水处理的技术工艺。 

  (二)循环式活性污泥处理技术的优势。基于SBR技术性能与特点而研究出的循环式活性污泥处理技术(CAST)在继承SBR技术相关性能的基础上,对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又有了新的研究与进展。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选择区的设置有助于抑制污泥膨胀。从理论上来说,循环活性污水处理技术对原有SBR反应器最大的改进与完善在于废水进水生物选择区的设置。这使得整个污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物在得到更高的去除能力的同时降低了排放工艺处理时间。 

  2.高效的同步硝化与反硝化。循环活性污水处理技术之所以会比传统工艺在城市生活废水处理中具备更高的能效,在于取消了缺氧混合处理阶段,并实现了高效且同步的硝化与反硝化功能。其中的关键在于对DO浓度的合理控制从而达到深度脱氮的目的。 

  3.健全完善的生物除磷系统。循环活性污水处理系统利用间歇式反应器中从曝气到非曝气运作方式使处理池中的活性污泥在好氧--缺氧--厌氧的环境中循环运作的具体特点,为聚磷菌的生长、繁殖以及除菌功能提供了最佳的外部系统环境。 

  4.抗冲击负荷功效显著。循环活性污水处理技术下对新设置的生物选择区进行了水质吸附作用的功能性完善,在缓解水体水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污水进水的水负荷波动对整个系统主曝气区的抑制,与传统的SBR技术相比,具备了更强的操作性。 

  三、以循环式活性污水处理为代表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生活废水处理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它在缩短废水处理周期、增加废水处理量的同时达到了对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是众多生活废水处理技术中最值得推广也是最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工艺技术。但是由于这种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性能与功效还不够完善,以此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研究使其在原理、操作等各方面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是当前相关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相关污水处理池在形状上的发展。传统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下处理池多采用的是推流式曝气池与完全混合型曝气池这两大类,并且各有各的优势与劣势。要想通过处理池的池型作用并影响到整个废水处理系统的运作与功效,就需要将这两种池型相结合,营造出环流形态的处理池。 

  (二)对整个循环式活性污水处理系统运作方式的发展。传统SBR技术下所采用的间歇性运行活性污泥处理工艺将曝气与沉淀集中在了同一个处理池中,虽然省去了回流装置,但仍然不能够达到连续进水与间歇出水的合理运作方式。经研究分析,最为有效的解决方式在于反映池前置区的设置,可以使系统在两种运作方式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对程序操作步骤的简化。 

  (三)循环式活性污水处理中对曝气方式的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对污水处理系统中曝气方式发展与改善的目的在于在方便维护的同时提高处理系统的充氧性能,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综合考量相关装置的材质、使用寿命期限、操作性记忆动力效能等多方面的因素,在结合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实际运作情况下,对其进行探索与发展。 

  (四)循环式活性污水处理技术在投料与投加载体方面的改进。经相关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在污水池里投入一定的活性材料可以充分提高排出污水的淤泥浓度。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考虑投入成本与材料可再生性的同时实现对淤泥沉降能力的改善。对曝气池内载体的投入也是如此,一些关键的投加载体在循环活性污水处理技术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实际运行中,不仅调节了反映池的活性污泥浓度,还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整个系统水力停留的时间,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循环。 

  总而言之,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大力开展并推广循环式污水处理系统是十分重要的。处理后的水资源可以在工业、市政、生活等多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应用,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理论素质与实践经验,不断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对这一技术下城市生活废水的处理技术及系统做出新的发展与改善,并据此支持整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行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昱.陈翔.姜朝庆.杨博.活性污泥/微滤膜工艺用于十堰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J].中国给水排水.2010.(18). 

  [2]李亚东.李海波.梁浩.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中剩余污泥处理技术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04). 

  [3]蓝丽红.蓝平.谢涛.廖安平.SBR法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及其处理废水性能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4]白晓龙.顾卫兵.杨春和.金胜哲.姚进一.花海蓉.乔启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6). 

  [5]艾石基.解庆林.马丽丽.游少鸿.纪宏达.容小清.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影响因素及应用现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05). 

  [6]利锋.黎松强.吴馥萍.中小型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7]李万超.张跃西.刘顺炎.李金.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效能评价及优化对策--以金华沼气净化池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6). 

  [8]顾伟.朱建耀.膜分离技术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