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一种专门的过滤设备和方法,达到对水样品进行前处理。该装置具有气密性良好、快速、效率高等特点,实现水处理快速、高效。经实例验证,本方法的装置一次能过滤水2000 mL,省时4/5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是一种很好的水处理快速过滤的设备和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水处理;过滤;方法;设备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在实验室检测工作中,经常要对水样品进行过滤处理,目前常用的过滤装置是,将真空泵连接一带抽气口的锥形瓶,在锥形瓶上放置一过滤漏斗,在漏斗中放置滤膜或滤纸,然后将盛有污水的容器置于锥形上方的漏斗上,打开真空泵,一边过滤一边抽真空以完成过滤工作;以上装置的缺点是,过滤速度慢,而且每次只能过滤少量的污水,不适应稍大量的污水处理工作,因此本文通过对上述的装置进行改进,使污水处理装置能一次性的在短时间内过滤大量的污水。 

  二、方法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环实验室用水样品前处理快速过滤装置。该快速过滤装置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实验室用水样品前处理快速过滤装置,包括水样品过滤筒体和与之相配合的筒盖、位于筒体内的下部有可以放置滤膜的滤水板、筒体下方的出水口,该装置还包括和筒体上部或筒盖顶部相连接的加压装置,筒盖固定连接有带电机的搅拌器,搅拌器的搅拌杆位于筒体内部。 

  加压装置是真空泵或氮气瓶,通过加压装置对筒体内的水施加压力,从而加快过滤的速度;筒盖与筒体螺纹连接,筒盖内部有能使筒体与筒盖密封的密封圈,防止筒体内部的气体泄露。筒体上部或筒盖顶部有进水口,该进水口处有控制进水量的阀门,通过该进水口将水样品输送至筒体内部,无需打开筒盖即可将水样品输送至筒体,进水口还连接有蠕动泵,该蠕动泵的作用是将处于较低位置的水样品输送至位于较高位置处的进水口内。筒体、筒盖的材料是耐高压的透明材质,筒体上有刻度线,以便于实验人员了解已经过滤的水的体积,滤水板上的滤水孔其孔径范围是0.5~1mm。 

  本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了上述结构的实验室用污水快速过滤装置,设置了加压装置,使水样品在压力的作用下能快速过滤;另外在筒体内部设置搅拌器,在加压过滤的同时,对水样品搅拌,加速水样品的过滤速度;另外在筒体与筒盖之间设置密封圈,使筒体内部处于密封状态,防止加压的气体泄露。 

  三、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装置作更进一步的说明,以便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了解本方法。 

  实验室用水样品前处理快速过滤装置,包括水样品过滤筒体6和与之相配合的筒盖2、位于筒体6内的下部有可以放置滤膜的滤水板10、筒体6下方的出水口12,该装置还包括和筒体6上部相连接的加压装置13,筒盖2固定连接有带电机1的搅拌器,搅拌器的搅拌杆8位于筒体6内部。 

  加压装置是氮气瓶13,通过氮气瓶13往筒体6内充氮气,从而对筒体6内的水施加压力,加快过滤的速度,氮气瓶13与筒体6连接处有阀门4;筒盖2与筒体6螺纹连接,筒盖2内部有能使筒体6与筒盖2密封的密封圈,防止筒体6内部的气体泄露。 

  筒体6上部有进水口5,该进水口5处有控制进水量的阀门4,通过该进水口5将水样品输送至筒体6内部,无需打开筒盖2即可将水样品输送至筒体6内,进水口5还连接有蠕动泵3,该蠕动泵3的作用是将处于较低位置的水样品输送至位于较高位置处的进水口5内。筒体6、筒盖2的材料是耐高压的透明材质,筒体6上有刻度线7,以便于实验人员了解已经过滤的水的体积,滤水板10上的滤水孔9其孔径是0.8mm。 

  该装置在工作时,在滤水板10上铺上一层孔径为0.6um的滤膜,旋紧筒盖2,使筒盖2与筒体6处于密封状态,打开进水口5处的蠕动泵3和阀门4,使水样品由进水口5输送至筒体6内,待筒体6内的水样品达到所需过滤的量时,关闭进水口5处的阀门,再打开氮气瓶13,使气体进入筒体6内给水样品加压,开启搅拌器,对水样品进行搅拌,一边搅拌一边加压使水样品不断过滤,过滤后的水样品由出水口12输出。 

  和现有的实验室用水样品处理装置相比,过滤相同量的水样品,本方法的装置省时4/5以上;现有的水样品处理装置一次过滤水样品的量大约为200mL,而本方法的装置一次能过滤水2000 mL。 

  1-电机,2-筒盖,3-蠕动泵,4-阀门,5-进水口,6-筒体,7-刻度线,8-搅拌杆,9-滤水孔,10-滤水板,11-支架,12-出水口,13-氮气瓶,14-螺钉,15-真空泵。 

  图1 为本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结语 

  通过本文研究特制的装置及方法,利用加压、搅拌、气密性等技术手段以及耐压材料,大大提高了实验室水过滤的处理效率,可以在实验室水处理的过程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勇.水过滤新技术—盘片式水过滤器的原理与应用[J].节能,2003,07. 

  [2]郭士权,姚雨霖.近年来给水过滤技术的发展[J].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4,02. 

  [3]马晓雁,戴长虹,吴会中.水过滤净化用微孔陶瓷材料的制备[J].过滤与分离,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