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出口型加工业,完成了初创时期建设部分高新技术体系的任务。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5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数百家其它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并面临发展模式与产业定位的转型;原有的开发区体系也经过分化调整,更多的微型园区诞生于各个级别的开发区内,吸引了众多市场投资者参与科技园建设运营。开发区运营管理模式也经历从政府主导向市场引导的变革,在转型过程中深受世界产业格局与信息环境的影响,原有的园区规划理念已不适应新的变革需要。在对现有开发区清理整顿与新的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中,有必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规划需要新思维、新突破。

  第一,科技产业园是一座综合科技社区

  现代的高科技园区规划思想并不将科技园作为单纯的产业区来看待,而是从城市整体角度考虑科技园在城市中的定位。从科技园占地范围来看,应用城市规划的尺度来看待科技园内部建筑群之间的关系,以及科技园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即科技园应该是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

  科技园区应当能够实现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我国早期科技产业园以及部分商务园区的规划往往只重视园区的产业功能,兴建了大量标准厂房、标准办公楼等生产性设施,产业载体以外的设施仅仅为产业活动提供配套服务。这直接导致大多数科技园更像一座科技孤岛,一个纯粹工作的地方,在工作之外缺乏生机与活力。成功的科技园不仅能够支持其内部生产与商业活动持续地运行下去,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保证作为园区内最重要的创新活动主体的员工有高品质的生活质量与互动的交流平台。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园区的自我满足并不是割裂园区与外部城市的关系,而是在内部即能够实现科技生产与城市生活的平衡。

  科技园区必须能够为周围社区提供必要的城市功能空间。科技园创立之初因为受到经济成本与空间环境的制约,一般位于城市边缘地带,提供较大面积、低密度的发展空间,适应大范围内产业集聚的要求,并且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问题是在占据大规模城市空间的情况下科技园如何与周围的社区形成互动?现可以通过一个成功的园区规划的案例来认识科技园区在城市社区中的作用。

  英国的Stokley Park位于伦敦西部的郊区,占地面积约168公顷,周边有两条高速公路连接希思罗机场与伦敦市区,在该区成功由废弃垃圾场改造完成后周边形成了一座小型城镇。建设业主为获得当地社区的支持,相当重视园区环境建设,拿出绝大部分用地(约111公顷)建设了一座城市森林公园,里面含有11个湖泊及一大片森林,同时还建有一座包括餐厅、医院、零售中心在内的配套建筑。因为该园区高质量的人造环境,并且通过了140001环境体系认证,吸引了苹果等多家跨国科技企业入驻,这些企业也大量雇佣本地员工,进一步拉近了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如今Stokley Park已成为伦敦最成功的商务园区之一,也是高科技园区社区建设的典范。园区的发展离不开市政当局与当地居民的支持,规划时就需要考虑便利的交通联系,合理改善生态环境,提供适当的城市设施,能够融合当地社区发展。

  第二,产品设计需要目标客户深度参与

  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国家主导开发区建设的历史,开发区依靠政策优惠与政府强力推动完成了招商目标。在政府招商时期,投资者关心的是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园区提供硬件来满足企业发展的空间需求。但是对于高科技行业来说,它对建筑产品有特殊要求,试图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筑巢引凤”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科技园需要明确其客户定位,根据不同的目标客户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对于开发区来说,企业园区只是其城市功能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在规划层面覆盖产业需求,受托的规划机构需要了解不同行业的特点,尤其是行业的文化氛围,在规划布局上体现高科技风格。

  在商务园区的开发中,让目标客户获得满足自身需求的硬件有多种方式,定制厂房(办公楼)、土地出让、延长建设周期都可以成为一种选择。不同方式蕴含着不同的风险,对开发商实力与运营管理能力也提出了要求。

  定制化生产的方式是在明确入园客户的前提下进行的,它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针对性的产品设计。此种方式具有较大局限性,在行业不景气时面临客户违约的风险,对开发商实力有极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开发商在前期招商环节与政府关系上有较强的运作能力。然而在工业地产市场迅速发展中,科技园区也要求能够像工业产品那样大规模生产,定制化生产显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发展需要。即便如此,目标客户需求也始终贯穿在科技园的规划设计与持续运营中。Stokley Park能够成为最成功的高科技园区,根据高科技企业需求设计产品也是关键之一,建设之初设计师就针对建筑结构、产品风格、内部装饰等访问了100多家高科技企业,并在后期产品设计中根据行业变化适时调整产品方向,从而获得最成功的科技公司的亲睐。

  在科技园规模化生产中,考虑目标客户需求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开发商需要明确自身定位,明确需要契入哪些行业的市场,从而制定适当的市场战略,对开发商市场判断能力也提出较高的要求。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有利于开发商更准确的把握目标行业的产品需求,在不同园区建设中加快主导项目的推进。

  第三,产业集群模式需要重新思考

  产业集群思想最早由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我国在实践中过分关注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产业上的关联性,这一思想在工业区建设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地纷纷提出完善产业链,强化主导产业集群优势的发展思路。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集群正由压低成本的低端集群向依靠创新获得竞争优势的高端集群发展。在新型产业园区中,产业关联性并不是唯一甚至不是重要的促成企业聚集的因素,企业作为产业个体,其共同的需求特性与相互之间的互补能力促成企业在一定区域的聚集。由此,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有生态型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两种模式。

  生态型产业集群具备产业集群中产业关联性的主要特点,但是集群形成的基础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同于传统集群以生产链条而是以物质利用为纽带将企业联系起来。在集群内企业相互合作,并可能以贸易的方式,互相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同时有效地分享信息、原料、水、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等资源,从而导致经济的增长和环境的改善,使市场和经济共同体发展所需的资源合理配置。它构成对资源的最小化利用,挖掘企业在产业链分工之外的竞争潜力,形成新型集群的重要方式。在开发区招商中,以建构生态型产业集群为原则,能够在入驻企业间建立合理的共存秩序,形成较为持久的生产体系,有利于提高开发区的区域竞争力。

  创新集群形成于信息化革命后科技企业之间的联系已经摆脱了空间的束缚,企业因共同需求而聚集在一起。集群内部所具有的创新活力来源于地方文化中蕴涵的企业家精神和催生新产业的企业网络,这种有利于创新思想传播的较为宽容的社会文化和有弹性的社会结构是创新集群和一般产业集群的显著区别。以共同需求为纽带的创新集群对科技企业有重大意义,这种企业群聚完全摆脱了产业关联性的束缚。世界各国高技术产业多数在大公司研究与开发部门、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密集的地区发展,不仅因为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知识源,而且因为它们之间高效率的互动,形成强大的知识溢出效应。美国北卡三角研究园位于杜克大学、北卡州立大学与北卡大学三所大学构成的三角地带,该三角地带传统上是美国最具企业家精神的地区之一,区内以大学为主题的研究机构密集,创新较为活跃。

  创新文化催生了北三角研究园形成美国最著名的高科技企业聚集带之一,完善的中介与科研服务体系又促成了众多中小企业的创立,企业间的产业联系却并不明显。认识到创新集群的特征,这对科技商务园区相当重要,尤其是对于位于科技资源丰富、具备创新精神的科技园而言。规划与招商可以摆脱产业链思维,注重企业共同需求环境的建立,建设适合科技公司风格的环境,吸引风险投资与专业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