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广州近年城市建设发展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对旧城建设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旧城的传统品质重新得到关注。而旧城空间所承载的现代生活,不断对功能提出新的要求。就城市空间而言,一方面需要辨别、保护和发挥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魅力。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旧城空间结构,回应现代城市公共生活的要求。

  与北京路商业步行街同为广州旧城区著名品牌商业中心的上下九商业步行街,于1995年9月正式辟为周末步行街,最近即将建成全天候步行街。这里,商业繁华,游人密集,是广州购物、旅游的重要去处。上下九路的街巷间保留着具有西关风情的老街名店、岭南特色的骑楼商市、宜人尺度的街巷空间,相对完整地保留着传统的城市格局,是广州传统城市街道生活的集中体现。随着上下九商业街步行化的逐步加强,传统街道功能进一步完善,在传统的公共空间中赋予了现代化的商业功能,使街道的历史生命得到延续。经过几年来沿街立面的整饰和不断的建设,步行街更显活力。

  然而先天不足的是,上下九路的整饰是将以前生活、商业混合的若干段街道空间,联结成一条近1 km长的商业街,仅对街道建筑加以整饰,街道空间形态仍然显得单调、局促,令人遗憾。

  2000年,上下九商业街所在的荔湾区兴建了一条南北贯通的“康王路”,城市干道的开通,目的在于解决这一老城区的交通困境。康王路的选线,穿过多处旧城区的精华之处,为此,花了巨资整体迁移道路上的“锦纶会馆”保护建筑。在与上下九步行街交会处,康王路以下穿式隧道通过,把上部空间还给商业步行街。隧道上部的骑楼商业建筑由于道路建设的开挖需要拆除。商业步行街如何延续?与40m宽的康王路道路空间如何协调?与已建成的周边高层建筑的尺度如何过渡?康王路的新商业轴与步行街如何呼应?这里我们暂不去评价康王路建设的得失,但确实是因为该道路的建设,才有了上下九广场城市设计项目的命题。

  传统的街道已不能满足旧城区发展中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但老城中的每一项更新,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必然带来新的挑战。对于具有2000年历史的广州,旧城建设更应尊重城市历史,强调城市品质的完善、提高。上下九广场作为一个正在实施的项目,从2001年7月方案中标,到现在广场及周边新建商业建筑的工程实施设计,使我们有幸参与一个针对旧城空间的设想:借助城市交通建设带来的条件,完善旧城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形态。

  一旧城空间的发展

  疏导交通的措施是在旧城区引进了交通性能良好的城市道路,其功能与传统的城市街道不同。传统街道提供了旧城日常生活的空间和场所,商业和居住对街道的共享构成了老城区的魅力。以步行活动为主体的街巷格局构成了广州旧城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广州的城市历史,一直伴随着发达的街道空间和街道生活,街道作为城市的主要公共空间场所,对市民有着特别的意义。今天,在一些街道和道路概念混杂的新城镇城区,人们仍然表现出对线性道路寄生式空间的热爱。

  然而,城市生活的完善,必定带来对多种空间形态的要求。用彻底步行的方式呼唤传统城市街道生活的同时,“广场”空间也成为旧城空间发展完善的主题之一。事实上,广场并不只是一块面积较大的空地,广场必须如同街道那样,由建筑实体围合,与城市生活联系起来并成为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一部分。

  80 m的“长度”对于40 m宽的康王路来说只是“一段”,但对于15 m宽的上下九步行街则是线性空间中难得的 “空地”。我们把广场用地的南侧加宽,补建了围合广场至关重要的骑楼商业建筑,并在南北设置通透的牌楼,与现有的建筑围合成一个广场。这里是街道和道路的交会处,也是两者空间上的过渡,一方面缓和了周边高层建筑尺度上的影响,同时周边围合建筑的多样性,以及与城市街道的良好关系,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广场。

  对于整个上下九步行街而言,车行与步行的关系影响着这条街的活力。为了不切断步行,城市交通规划在近1 km长的上下九步行街的南北两侧,用规划道路来解决车行问题。过长的带状布局会造成步行空间的单调,并使步行者感到疲倦,步行街东端的上下九广场部分缓解了这一问题。在本城市设计方案中,步行街与南北两侧道路间留下的丧失车行功能的道路段也被改造为小广场,这将成为市民进入步行街的重要空间。

  在街道上加上这些大、小广场,意在完善旧城的空间结构,呼应城市新的发展变化。这些围合的广场,可以称为“outdoor room”,它们与市民生活关系密切,丰富着城市的生活。就好像改善“筒子楼”廊道中热闹的公共性一样,环境需要新的品质。

  二广场的功能意义

  城市广场设计需结合城市的生活。旧城中城市生活的多元性,将带来广场的多元性。

  广场可以按功能定位,政治的、文化的、商业的、市政的,或者景观的……然而城市广场的根本性质是明确的,就是凝聚其中的城市公共生活。在城市中,往往无法为某一地段强加一种城市生活。“上下九商业街文化广场”在城市设计阶段叫过“上下九步行街文化广场”、“上下九文化广场”,最后的名称代表了一种多元的兼容性。

  我们希望这里成为广州荔湾区一个多元城市生活的汇集点,因为这里有西关传统文化、传统商业、传统风貌;有旅游、娱乐、商业、休闲及便捷的交通;有巨幅的宣传画、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标志、政治宣传和商业宣传的舞台设施、巨幅电子屏幕,等等,总之,这里潜藏了丰富的城市生活内涵。

  丰富的内容需要合理地利用界面和场地,我们把广场理解成周边环境的“公共大厅”,借以强化广场应有的公共性、多元性、生活性。新建的建筑延续着被新道路“冲断”的骑楼风貌。下部通透的南北“牌楼”使广场的空间“辐射”出去。南北两边不同的界面处理对应着不同的活动空间。广州“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志物成为人们从周边道路进入广场的明显提示。周边新建商业骑楼建筑提供了宜人的围合高度和合适的尺度。

  城市广场代表了包容,好的广场设计可以包容多种意见和要求。只有这样,在繁杂的表象后面,城市公共生活的本质才能在这里得到生养。

  三管理和实施

  对旧城的发展,人们在不断地寻找办法和出路。而基本的出发点应从城市的空间格局出发,寻找与城市生活的结合点,才能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旧城不能简单地推倒重来,也不能放任自流,需要积极计划,焕发城区新生的机能。有生命的城市来源于良性的运作,而有历史感的城市才能让人们体会城市的丰富记忆,对于广州这样的历史城市,只有在延续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才能延续生命,创造新的历史。

  有幸于管理部门的积极协作和对广场命题的提出,使我们顺理成章地得出一个对于城市空间可能的合理结果,也使步行街的空间格局得以丰富。同时,围合的城市广场也带来了商业效益,精明的发展商迅速介入,使政府无须资金投入便能完成广场的实施。

  城市设计工作还须尽可能地折中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城市设计要有统一的价值观念,但不是一种固定的成果模式和通用的工作程序的简单重复。我们尝试针对问题提出思考和分析。但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结果,又往往回到城市管理和建设的整体体系中,这一过程中的互动是痛苦的。近年,人们越来越关注旧城区的建设发展问题,城市观念的开放和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这为城市设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也使我们对广州旧城区空间更深层次的发展完善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