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具有较强的抗灾减灾能力,给居民带来充分安全感,然而城市却时常如此脆弱:一场暴雨就能“水漫金山”,“行车如船”,让“快来看海”成为无奈的调侃。

  近年来,在城市开发建设的“急功近利”之下,“重地表,轻地下”、“重形象,轻功能”、“重享受、轻防灾”等现象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楼林立、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城市应有防灾减灾能力的不足,一遇自然灾害往往措手不及,表现出令人痛心的“脆弱”。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不足让人忧心,这也是今年国际减灾日将主题定为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的重要原因。

  当前,城市硬件建设普遍存在地下管网规划建设滞后,“逢雨必渍、逢雨必瘫”;忽视减灾防灾管理,建筑抗震设施不达标,消防设施不到位;公共场所不按规范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和救灾物资储备场所缺乏。软件方面,城市防灾减灾的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群众防灾救灾意识弱,灾害预警、社会动员等存在薄弱环节,灾害应急水平与城市发展不适应。

  城市华丽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城市的生命力却在于内在,城市规划应把居住安全和生态保障作为发展和规划的前提,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只有时刻将防灾减灾融入城市发展,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才能打造出坚强的城市,安全城市,使城市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家园。

  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是我们的目标。当前,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城市减灾防灾功能建设,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城市灾害预警系统,构建城市灾害管理的社会整体联动机制,形成灾害管理的合力。从合理城市规划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从灾害预警到联动抗灾,都需要我们为之共同努力。

  150多年前,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建设城市的抗灾能力就是建设城市的“良心”。如果城市建设管理者不能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切实提高减灾防灾能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把城市建设成具有抗灾能力的“安全家园”,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