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供水企业是具有自然属性的垄断企业。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作出的决定,将加快城市供水企业改革的步伐,各地很多城市自来水公司,在个改革实践中作了很多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本文就供水企业试图在锐意创新,深化改革的通红司就树立持续发展观念,结合供水企业的技术发展作一些论述,供同行参考和交流。 

  关键词:城市供水 可持续发展 水源污染 水质 
 
  供水企业是具有自然属性的垄断企业。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作出的决定,将加快城市供水企业改革的步伐,各地很多城市自来水公司,在个改革实践中作了很多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本文就供水企业试图在锐意创新,深化改革的通红司就树立持续发展观念,结合供水企业的技术发展作一些论述,供同行参考和交流。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20世纪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在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后,西方工业化国家经历了20多年经济连续增长时期,工业生产增加了50倍以上。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在寻求快速发展经济的道路,以期在较短的时间内追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出现了亚洲“四小龙”经济快速增长的典型,在一定的时期内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巨量自然资源被消耗,污染加剧,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全球人口急剧增加,至今已达60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爆炸,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三大难题,对各国社会和经济的长远持久发展构成了威胁。20世纪70年代之后,国际社会开始对传统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加以反思和批判,试图寻求一种新的人类发展观。
 
  1987年,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对世界各地实地考察,写出了著名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第42届联大通过了这个报告。它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充分吸收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指出人类应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大会通过了《21世界议程》纲领性文件,在全球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行动战略。之后,各国遵照大会各项决议,分别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对策和措施。我国在提出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之后,于1994年正式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简称《中国21世纪议程》)。
 
  1996年我国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
 
中国城市供水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城市供水已经有100多年历史。1879年旅顺龙眼引泉供水;1883年在上海建成了第一个地表水源水厂——杨树浦水厂,至1049年全国建有72个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240万立方米,供水管道6600公里,供水人口962万人。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近20年,我国城市供水获得了高速的发展。根据建设部1996年统计年报,在我国现有的666个城市中,建设了2032个水厂,供水能力达10617万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达到94.99%,人均用水量为208升/日;建设部《建设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九.五”期间新增供水能力40000万立方米/日,到2000年城市供水普及率将达到97%,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将达到210升/日,城市供水能力将达到2.4亿立方米/日以上。
 
  建国五十年,城市供水的发展历程表明,我国城市供水发展快,规模大,促进和配合了我国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也为21世纪中国城市供水的提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迈步跨入21世纪之际,人们已注意到,我国城市供水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加以正视,寻求对策。
 
水资源匮乏,资源性缺水严重 
  联合国粮农组织1995年的调查报告表明,目前全世界淡水的年用量为4.13万亿立方米。
 
  1996年5月在纽约召开的第三届自然资源委员会会议上,根据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人均国民经济总产值、人均水量等指标对占世界总人口98.83%的153个国家进行综合分析,将它们分成四类:
 
  第一类国家为水资源丰富国有100个国家,人口19.31757亿,占世界人口的34.19%;
 
  第二类国家为水资源脆弱国有17个国家,人口19.06366亿,占世界总人口33.74%;
 
  第三类国家为水资源紧缺国有17个国家,人口14.49022亿,占世界人口的25.65%;
 
  第四类国家为水资源贫乏国有19个国家,人口3.62371亿,占世界人口的6.14%。
 
  按上述分类,我国属第二类国家,其排位在100~117位之间。
 
  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缺水,其中包括中国。我国的水资源总量约为28000亿立方米(指淡水资源),实际能开发利用的约为12000亿立方米,列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只有世界人均水量的1/4,仅排在109位,而且,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步均匀,南多北少,全国水资源的80%集中分布在耕地面积占36%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因受技术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即使采取相当的工程措施,到2000年时对应于75%保证率的可供水量仅有7000以立方米左右。按用水量翻两番推算,到2000年我国总用水量将达到7000以立方米,与实际可用水量持平,水危机日趋严重。
 
2.水源污染继续恶化
  80年代初期,我国90%以上污水和废水直接排入水体。在调查的5.3万公里的江河河段中,污染超标的达35.5%,在评价河段总长9万公里中,有20.7%的河段受有机物污染,受酚、氰、汞、铬、砷有机毒物污染的占21.8%;
 
  90年代初,据1993年统计,全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严重污染的有26条,重污染的11条,中度污染的28条。属四类、五类水质的达72条。据《199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大辽河水系、海河水系,污染严重,检测的50%河段为五类河超五类水展;松花江、黄河监测的近70%河段为四类水质;珠江、长江干流污染较轻,珠江有29.2%为四类水质,长江为三类水质较多。
 
  城市水环境,1997年,城市及其附近河流仍以有机物污染为主,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高锰酸钾指数和氨氮。城市河流污染程度,北方重于南方。工业较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污染型缺水城市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在监测的142条城市河段重,绝大多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1997年湖泊水库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严重富营养化和耗氧有机物增加。
 
3.供水水质偏低,国家供水水质标准修订时间偏长
  我国供水水质标准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差距在于项目少,指标偏低,尤其是对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和有毒性物质检测项目少。即使《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要求的一类水司水质目标为88项,也仅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修订第一次为1959年,共16项,1976年修订为23项(TJ20-76),1985年修订为35项(GB5749-85),至今已长达15年。
 
  一类水司88项水质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时间,一些水司通过加强常规工艺和规范管理,实现达到88项目规定的合格率要求是可行的。上海水司和深圳水司的实践表明,对管网水4项、出厂水7项,入氨氮,在WHO和EC水质条例的规定是应确保和强制性的指标,笔者认为88项中53项合格率为80%的目标是偏低的,在新增项目的53项中,尚有19项没有指标值(酚、有机氯仅列总指标值)
 
  最近几年来,特别是美国,对水质意识的强化是通过立法来实施的。在1994年之后,连续制定了多项条例,要求自1998年起分批实施,入“加强地面水处理规定”(ESWTR)、“消毒和消毒后副产物的规定”(DDBPR)、供水系统“信息收集规定”(ICR),对一个典型的供水系统,有12个信息点必需收集,它包括余氯、总有机物、消毒副产物、微生物和一般水质数据。
 
4.供水漏损严重且有增加趋势
  传统的方法是以漏损率衡量供水漏损控制的水平,我国漏损率根据《城市供水统计年鉴》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