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要探讨了大口径双排平行顶管施工技术措施,通过计算确定双排平行钢管顶管的中心间距和错位纵距,保证了施工过程中两排顶管无不良影响。通过对顶进测量及沉降等控制,保证了顶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顶管;施工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天津市北塘地区某泵站进水管道顶管工程采用2Φ2400mm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双排平行顶管施工工艺,双排平行顶管管中心距离分别4.5m,管顶覆土深度为5m 左右,施工中需穿越现状道路和道路两侧绿化及两侧的配套管线,最大顶距为50m,施工条件复杂,施工工期较短,施工难度大,对地面沉降要求较高。 

   二、顶管施工技术措施 

   2.1顶管设备选择 

   根据地质报告,整个管线在淤泥质粉质粘土中顶进,结合管道口径大和顶管区内的施工环境,选用了2台国内自行研制的多刀盘土压平衡顶管机。 

   理论上讲工具管管顶扰动宽度如小于或等于两孔中心距即为安全,即:Be≤L 

     Be=D{[1+Sin(45°-ψ/2)]/Cos(45°-ψ/2)} 

  式中:Be为管顶土体扰动宽度(m);D为工具管的等效外径(m), 对于土压式平衡式顶管:D=D0;ψ为土的内摩擦角D0为工具管外径(m)  

  内摩擦角ψ取14°,经计算Be =4.19m,中心间距工=4.5m,满足要求。 

   2.2双排平行顶管间距的控制 

   由于本工程工期紧迫,采用双排平行前后同步顶进的先进技术,因此两管前后错位纵距的合理确定,对于减少两管相互干扰和影响及管间土体的扰动至关重要。   

   在土压平衡式工具管的施工中,其正面对土体的施力状况是按(45°+ψ/2)向前方360°扩散,其纵向影响距离推算如下: 

          P=F 

          P= PpπD2/4 

   P=P0π[D/2+dtg(45°+ψ/2)]2 

   Pp=rhtg2(45°+ψ/2)+2ctg(45°+ψ/2)=178 kPa 

   P0=K0rh=43.75 kPa 

   则:d=0.7 

  式中:D为工具管外径(m);Pp、P0为土的被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  (KPa); r为土的容重,取17.5KN/M3;h为深度,取5.0m;ψ为内摩擦角,取14°;c为土的粘聚力,取9.0kPa;K0为静止土压系数,取0.5 

   同时,考虑到前方管因纠偏所引起对侧向土体的扰动因素,以及工具管无注浆孔,其侧壁摩擦剪力对侧向土体的扰动因素,取γ系数来解决,则双排管前后最小纵距为: 

   Lmin=γ×(d+H)=1.5×(0.7+7.5)=12.3m 

  式中:H为前方工具管管长,因本工程施工中,机头与前一个柔性接头是刚性连接,所以H为机头长度+第1个柔性接头长度(m);γ为由土质性质决定的系数,取1.5   

   2.3顶进过程中轴线控制 

   测量是顶进轴线沿着设计路线顶进的保证。测量分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静态测量是采用放置在工作井的经纬仪,根据设计坡度、预顶进轴线、机头内的标靶定位后,24h跟踪测量。操作人员参照标靶上的激光点移动进行纠偏,校正顶进方向。动态测量是在顶进过程中,不断地复核预顶进轴线。在顶管施工中,当顶力达到一定值时,工作井会产生一定位移,这样,预顶进轴线会不断地产生微小变化。所以动态测量就成为静态测量的必要补充。主要措施如下: 

   1、布设在工作井后方的仪座应避免顶进时移位和变形,必须定时复测并及时调整。 

   2、顶进纠偏必须勤测量、多微调,纠偏角度应保持在10ˊ—20ˊ,不得大于1°,并设置偏差警戒线。 

   3、管进入土层过程中,每顶进30cm,测量不应少于一次;管道进入土层后正常顶进时,每顶进100cm,测量不应少于一次,纠偏时应增加测量次数。 

   2.4注浆减阻 

   在顶管施工中顶力控制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顶进阻力,减阻的方法有打蜡和注浆。此工程采用注浆减阻,即在管节外壁与土层之间形成良好性能的触变泥浆套,不仅可使顶进阻力成倍的下降,而且对控制地表沉降、减少土体的扰动有很好效果。因此为了确保完整泥浆套的形成,严格控制泥浆质量并选用优质膨润土,并根据顶进情况,不断优化泥浆配比。在控制好泥浆配比的同时,控制泥浆拌制质量;拌制好的泥浆静置24h 后,要求漏斗粘度时间大于26s,并使用前再次搅拌。其次,在压浆时还着重控制以下几个方面: 

   1、出洞口的止水装置要确保不渗漏,管节接口和中继间的密封性能良好,是形成泥浆套的先决条件; 

   2、从出洞口开始压浆,出洞口的压浆可以避免管子进入土体后被握裹,进而引起“背土”的恶果;管道在“背土”条件下的运动将对土体产生很大的扰动; 

   3、机尾的同步压浆,使泥浆套随机头不断延伸,若不及时压浆,机壳外面也很容易产生背土现象,尤其是在穿越地铁隧道阶段,确保机尾处泥浆套形成对减少土体扰动非常重要; 

   4、对管道沿线定时补浆,不断弥补浆液向土层的渗透量,在穿越过地铁隧道后的后续顶进中,不断地补浆有助于减少管道前移时对地铁隧道上方土体的摩擦扰动。 

   2.5顶管出洞的控制 

    大口径顶管在刚出洞口时,由于洞口外沉井下沉后土体扰动,破坏了原来的土体平衡,并且洞口外地质经常出现淤泥质软流塑地层,承载力低;当工具管重量超过地层承载力时,常发生顶管出洞口后,产生“叩头”现象,导致顶管失败;另外,出洞一定距离内,由于正面土压力大于摩擦阻力,千斤顶回缩吊放管节时,常发生工具管“后退”现象,使出洞口土体遭到大范围、大幅度沉降,造成再次推进工具管偏向,给顶管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原因是工具管正面土体主动土压力大,机头与管壁间的磨擦系数小,在深覆土、工具管断面大面积受力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常发生工具管出洞“后退”现象。针对以上情况分析,总结经验措施如下: 

   1、大口径顶管出洞“叩头”的控制措施: 

   ⑴、出洞口处事先注浆,并辅以井点降水,提高洞外土体整体强度。 

   ⑵、工具管出洞时,将工具管与后续砼管进行刚性连结,提高其整体稳定性。 

   ⑶、控制好出洞顶进速度与注浆量。 

   2、顶管出洞,工具管“后退”情况的控制措施: 

   ⑴、采用在导轨上焊接活动防退支架; 

   ⑵、利用井壁两侧预埋件,架设活动斜顶撑。 

   2.6双排顶管减少扰动的措施 

   为了减小顶管施工对邻近管线的扰动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 1) 合理控制注浆工艺,做到注浆孔布设均匀,以使注浆压力沿管道周边均匀分布; 及时补充压浆,力求使地层与管道结构间的缝隙始终由浆液密实充填; 及时调整注浆压力,力求使其与管段所在位置的水土压力值相等。 

   ( 2) 管道顶进速度对相邻管道有较大影响。所以,施工中应控制施工速度。 

   ( 3) 合理控制掘进机的开挖量、掌子面的注浆压力以及顶推力,使得这些因素引起的土体应力变化达到平衡,减小施工扰动。 

   2.7沉降控制措施 

   在顶管穿越的路段,不是有建筑物、公路、河浜,就是有地上、地下公用管线、及地下构筑物等,所以控制土体沉降,减少施工引起的财产损失就成了至关重要的控制目标。 

   1、在掘进机的轴线上方,每隔2米设一个沉降控制监测点,在顶进时精心组织地表监测,通过测得地表沉降资料与相对应的掘进机主要参数进行比较,从而优化掘进机参数,控制地表沉降。 

   2、严格控制纠偏量,以减少纠偏对土体的扰动而产生的沉降。 

   3、控制工具管推进速度与出土体积,保持连续施工。 

   4、控制好顶进时的注浆量,顶进结束后,不要急于撤除注浆设备,要清洗注浆减摩设备系统,并且进行水泥浆置换,以填充管外触壁泥浆固结后体积缩小产生管外周空隙。 

   3、结束语 

   在施工中严格控制合理的横向、纵向间距,减少双管相互干扰,把握住顶管施工中出洞工序等关键的工作,为城市双排平行顶管施工积累了经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为减少土地占用和加快施工速度,双排顶管的施工方法将在许多城市的地下管线工程中得到运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今后的顶管施工中,我们将进一步科学组织、精心施工,摸索出一整套大口径顶管的施工工艺,为大口径顶管在工程建设中的普通应用提供完整的经验。相信顶管法施工必将越来越成为一种大趋势。